大连日报 文化钩沉 日 期 21012年6月13日
汤若望,29岁抵达中国,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中国度过了40余年的生涯;他不仅是第一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现在的科技部部长兼天文台台长)的西方人,还是顺治皇帝十年执政期间的国策顾问、孝庄皇太后的义父及康熙皇帝的数学、哲学老师;他编撰的《时宪历》,是中国人受惠至今的农历;他是第一个将天文望远镜引入中国的人,并在数学、医学、建筑、机械制造与哲学领域,将西方近代先进科学技术和学识输入中国。
今年是中国与德国建交40周年,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汤若望诞辰420周年。日前,由德国驻华大使馆、大连金州新区管委会主办,华球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承办的“汤若望与中国”论坛在金州新区大剧院举行。在中德两国专家学者的述说中,这位虽然在华经历坎坷不平,却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巨大影响的外国人的形象展现在记者眼前。
汤若望开始并不同意担任朝廷官职
在中国古代,历法是帝王统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与象征,一个新统治者登基后往往就会制定新的历法,其准确度具有政治意义,历法错误往往就意味着动乱。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克劳迪亚·柯兰妮教授说,明朝末年,行用多年的“大统历”误差渐大,钦天监所预报的天象,尤其是日月食屡屡失败。在用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方方法预报日月食几经校验比较之后,崇祯皇帝在1629年3月27日发布的法令中允许了历法的改革,徐光启成为这次改革的首领,他选择了一些中国和欧洲的合作者,汤若望1930年加入徐光启的团队中。自此汤若望的名字与中国历法的改革紧密相连。这个团队历经5年,编制了包含137卷天文学书籍的《崇祯历书》。其中由汤若望撰写编译的就有包括“交食历指”、“恒星出没表”、“南北高弧表”、“五纬诸表”等共43卷。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推翻大明王朝。接着,多尔衮率清军赶走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定鼎北京。乱世中一直守护着教堂里的书籍仪器和《崇祯历书》的汤若望,将新版历书献给了大清王朝,获得了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主管天文历法事务。新法历书更名为《时宪历》在全国颁行。
柯兰妮说,汤若望是第一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西方人,但实际上,汤若望开始并不同意担任这个职位。因为身为耶稣会士,是不允许接受任何政治的或命令之外的其他有势力的职位。但是汤若望在中国的上级——傅泛际对此事给予了许可,汤若望只好服从命令。汤若望在钦天监担任监正一职并非一帆风顺。耶稣会内部一直有人对他担任朝廷官职表示反对。耶稣会士利类思和安文思谴责汤若望,认为他不应该研究“迷信”的流行历法,不应该接受这么高的官位,也不应该贪恋官位所带来的虚荣。此事件在中国和罗马都得到了处理。直到1655年,耶稣会考虑到传教的使命,正式决定汤若望可以继续担任他的职位。教宗亚历山大七世于1664年决定,耶稣会士可以接受要职。
优良品行让汤若望成了顺治皇帝的“洋爷爷”
清初的顺治皇帝与汤若望有着十余年的交往与友谊
1644年,年仅6岁的顺治在北京登基,其时,汤若望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学识,名满中国。华球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阮振铭教授说,汤若望通过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对顺治的重大决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进而影响到清初的政治格局。
由于皇太极早逝,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利用一切机会削弱小皇帝顺治的权威。阮振铭说,为了实现逼宫,多尔衮不惜将“国库中一切钱财俱被搜掘”,着手建新城,准备把即将废除的顺治囚禁在那里。面对此种嚣张的行为,满朝文武、皇亲国戚没有一个敢说“不”,连皇太后孝庄也没有挫败多尔衮的良策。这时汤若望以钦天监监正的身份,用测试天象的记录,在皇廷上以“苍穹示警”,奏请停止这一工程,从而使得迫在眉睫的逼宫危机得到缓解。
阮振铭说,汤若望大义凛然的“苍穹示警”的奏请赢得了少年天子的好感和崇敬,但他还是派亲信秘密地对汤若望的人品进行调查。密探们暗中跟踪汤若望,昼夜监视其活动,甚至在深更半夜也寻找借口闯入汤若望的住处。密探们的情报让少年天子确信,汤若望的诚实优良品行有如真金,他才向汤若望敞开了自己压抑多年的心扉,他们之间“相知无疑”,无话不谈,彼此成为了知心的忘年朋友。在处置多尔衮党羽之后,顺治曾在一天之内加封给汤若望三个“一品官爵”。与此同时,皇太后孝庄也拜汤若望为“义父”。在顺治的特许下,汤若望可以自由出入宫禁,考虑到汤若望已经年过花甲,顺治免除了他在晋见时所行的三跪九叩的礼节。即使是去南苑行猎,也会给汤若望准备一个貂皮褥子作为下榻。顺治与汤若望的关系融洽,“犹如家人爷孙”。在顺治执政的10年中,汤若望进谏达300多次,其中大部分被采纳。
在来华的途中成为望远镜的发烧友
在北京长安街西端的“中华世纪坛”里,有一个圆形的“世纪厅”。内环形墙上装饰着以中华文明发展史为主线的大型浮雕群像,纵观数千年,对中华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依次排列,其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身着儒生服饰,专心致志地操作着一架望远镜。这似乎告诉人们,利玛窦是将望远镜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但实际上,望远镜却不是他传来的。
北京行政学院余三乐教授说:1609年,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取得重大发现。当时利玛窦远在几万里之外的中国,而且第二年(1610年)就去世了。因此利玛窦不可能将望远镜传入中国。
余三乐说:1618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带领包括汤若望在内的22名志愿到中国传教的年轻耶稣会士从里斯本前往中国,随船携带的仪器中就有一架伽利略制作的望远镜。在漫长的航程中,那架望远镜成了热衷天文学的汤若望爱不释手的仪器。他“很勤奋地做观察星象、流星、风向、海流和磁针移动”等等工作。在到达中国前,汤若望就对这一新问世的科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式谙熟于胸。汤若望1622年进入北京,先是在北京学习中文,其间准确无误地测算和预报了三次月食,显示出了他的天文学才能。望远镜应该就是在此时被带入了北京。当时,到教堂参观的中国朋友,看到这种望远镜,兴趣盎然,好奇地问这儿问那儿。可能就是为此,1626年,汤若望用中文撰写了第一本全面介绍望远镜的著作——《远镜说》。
后来,汤若望借助望远镜参与明末的历法改革。1633年,为了向皇帝证明新法历书的优越性,徐光启的继承者李天经建议崇祯皇帝也用望远镜试着观测一次日月交食。皇帝准奏,命汤若望和罗雅谷进皇宫安装望远镜。于是,中国皇帝也第一次使用了望远镜。
1.北京宣武门内的南堂,即是汤若望在顺治皇帝同意与支持下设计与建筑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天主堂。
2.北京行政学院院内汤若望的墓碑,上有康熙的御旨题文。
3.由华球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师生制作的汤若望雕像在“汤若望与中国”论坛期间揭幕,该雕像现在矗立在华球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的校园里。王涛 摄
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2-06/13/content_674824.htm?div=1